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转:校党委王洪元书记一行调研我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作者: 吉县站 更新时间: 2018-09-09

8月31日-9月1日,校党委书记王洪元一行赴山西吉县考察调研我校唯一的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山西省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吉县国家站)时强调,国家站是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依托,是生态学、林学、水土保持等学科人才培养、成果产出与转化、服务国家生态建设和地方脱贫致富的重要阵地。吉县国家站取得的成就巨大,今后要围绕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系统规划、优化功能布局、强化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等5个方面改进工作。

吉县蔡家川流域天然次生林(左)和人工林(右)植被

 

我校党委副书记谢学文陪同考察。吉县县委书记郝忠祥、副书记赵松强、副县长强晓辉等党政领导出席调研活动。吉县林业局局长杨宗儒、红旗林场场长张彦勤等单位有关负责人,我校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水土保持学院班子、生态站主要负责人参加。

吉县国家站位于黄土高原东南部半湿润地区,具有良好的区域和生态系统代表性。该站始于1976年关君蔚院士在吉县开门办学,目前已建成红旗林场基地和蔡家川基地。2005年被定名为“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为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唯一的国家站网的生态站。

8月31日,王洪元一行来到红旗林场基地,考察了科研基地综合实验楼、气象观测场、森林小气候观测塔、不同森林类型长期监测样地、径流观测场、宿舍等科研和生活设施,亲切慰问了长期在站工作人员。

调研过程中,张建军教授介绍了红旗林场基地的建站历史、数据积累、科研产出等整体情况。42年来,该站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攻关课题等各类科技项目70余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培养了数百名博士、硕士和学士,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基础理论和试验示范样本,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重建、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植被的建设提供了示范基地,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当年,由于条件有限,为了观测到第一手的降雨、径流和泥沙资料,每逢暴雨和恶劣天气,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广大师生都会赶到野外观测取样,当地人笑称,“下大雨的时候人都往家里跑,北林大的人都是“疯”了往山上和沟里跑”。迄今为止,定位站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观测数据和样本,现有从1978年-2017年水、土、气、生四大要素的连续连观测数据,其中1978-2006年的数据已经整理出版。王洪元要求,站点要把科研观测数据及时与当地林业、水利、环保部门共享,为当地林业经济发展、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做好服务。同时,要在站点的建设中要加强青年科研骨干的培养。

9月1日,王洪元一行穿行在绿树成荫的黄土高原蔡家川流域,考察了气象观测场、量水堰、水量平衡场、土壤水分长期监测点、地表径流综合利用设施、水土保持林、果园等。其中1500公顷水土保持林是水保学院主持完成的中日技术合作(JICA)“黄土高原治山技术培训”项目营造的示范林,该示范林首创的工程队造林法和径流林业技术,已经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营造的典型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并且作为“黄土高原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示范基地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建立了吉县蔡家川试验林场。蔡家川流域已由荒山秃岭成为覆被率达到70%以上的森林流域,现已经成为山西省森林公园,是人祖山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

此外,王洪元一行查看了我校在蔡家川流域修建的地表径流综合利用设施,这些设施在防治路面水土流失的同时,通过收集雨水,解决了山地果园春旱用水困难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王洪元说,一定要将优良的科研经验方法传承下去,让站点继续为当地发展和国家点位观测做出更多的贡献。



座谈会上,生态站副站长朱清科教授对吉县国家站的整体工作进行了汇报。

王洪元指出,吉县国家站取得的成就巨大、成绩突出。学校党委将下大力气支持其发展壮大。王洪元强调,吉县国家生态站要以近期评估和远期支撑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认真总结经验,梳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围绕“一完成一培养一产出”( 即完成国家生态监测任务,培养一流人才,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具体、可行的建设规划。

王洪元强调,要进一步明确红旗林场基地与蔡家川基地的功能布局,发挥吉县国家站人才培养、学科支撑、科学研究的功能,配备足够的科研设施和仪器、改善教学科研及观测条件,为全校相关学院、有关学科的广大师生以及全国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优良的科研教学平台。

王洪元要求,要建立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与评价机制,形成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全面提升吉县国家站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新时代我校野外台站建设探索成功道路努力成为示范典范。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jxf@cern.ac.cn TEL:010-52456666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