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我站博士研究生梅雪梅为黄土区流域水循环提供新思路
作者: 吉县站 更新时间: 2018-05-29

  黄土区降水对地下水补给机制是流域水循环研究的重要基础,但因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问题的复杂性,相关结论并不一致,特别是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背景下,对林地降水入渗过程及对流域地下水补给机制的认识并不明晰。
  近期,农林科学Top期刊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发表了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原理团队题为“Effect of stand origin and slope position on infiltration pattern and preferential flow on a Loess hillslope”的研究论文(IF="9.787)。研究利用染色示踪与小尺度垂直网格土壤水分测定相结合的方法,量化了不同森林起源类型和坡位上优先流发育程度及优先流对总入渗量的贡献率,同时利用半方差分析对比了土壤水分运动的空间变异性。研究发现,在晋西黄土区,由于天然林地在一定土层深度范围内具有丰富的植物根系,其大孔隙流发育程度高于人工刺槐林和天然草地。此外,坡面上大孔隙流在坡上和坡中部位占主导地位,且天然林坡上部的优先流贡献率大于人工刺槐林地。这些发现表明,相对于人工刺槐林,天然林在增加土壤入渗和优先流方面具有更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而减少径流和侵蚀。该研究结果为揭示以植被建设为主的小流域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换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黄土区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影响下的流域水循环及水文模型的建立研究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由水土保持学院马岚副教授课题组完成,博士研究生梅雪梅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马岚为通讯作者。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17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9004和41530858)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ldr.2928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jxf@cern.ac.cn TEL:010-52456666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